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维修服务 维修服务

苏宁控股市值多少_苏宁集团市值多少亿

tamoadmin 2024-08-09 人已围观

简介1.苏宁3000亿债务悬疑:南京首富张近东的中年危机2.董事会高管大换血,阿里系两大将驰援,苏宁能否阻击京东?3.苏宁把全部股权质押给阿里巴巴,苏宁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怎么看?4.苏宁也造车了?苏宁创立于1990年,员工18万人,在中国和日本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苏宁云商(002024.SZ)和乐购仕(ラオックス8202<东证2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1.苏宁3000亿债务悬疑:南京首富张近东的中年危机

2.董事会高管大换血,阿里系两大将驰援,苏宁能否阻击京东?

3.苏宁把全部股权质押给阿里巴巴,苏宁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怎么看?

4.苏宁也造车了?

苏宁控股市值多少_苏宁集团市值多少亿

苏宁创立于1990年,员工18万人,在中国和日本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苏宁云商(002024.SZ)和乐购仕(ラオックス8202<东证2部>)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苏宁控股集团以3502.88亿元的年营业收入,位居第二。去年,苏宁在上述榜单中,以2882亿的营业收入位列前三甲中的第三。—中国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16-08-25

2016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在北京发布了201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苏宁以1582.6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品牌榜第13名,稳居零售业第一位。相较去年1167.81亿元的品牌价值,2016年苏宁品牌价值同比提升高达36%,增长迅猛。—人民网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行字[2004]号文"关于核准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通知"核准,于2004年7月7日公开发行2,5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2004年7月21日,苏宁在深圳证券正式挂牌交易,成为IPO家电连锁第一股。股票名称:苏宁云商、股票代码:002024。

董事长: 张近东

法人代表: 张近东 ?

总 裁: 侯恩龙 ?

注册资金:93.1亿元?

总市值:984.1亿

苏宁3000亿债务悬疑:南京首富张近东的中年危机

虎嗅注:深交所发布消息,苏宁易购拟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这或许会是一个苏宁新零售转型失败的信号,这么多年来,这个庞然大物一直在流血,竞争对手却已跑得更快、更远。本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6月30日,虎嗅分析了苏宁生意的核心数据,让我们一起回溯因果。

本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图中左一为张近东。

京东市值逼近百度,引发了一波J能否替代B的议论,而昔日家电零售霸主苏宁似乎已淡出公众视野。

5年前,张近东至少嘴上没把京东当成对手(原话是“他们还是小孩子,和我们不在一个重量级”);5年后,“小孩子”的市值已是“大人”的四倍(京东、苏宁最新市值分别为4000亿和1000亿)。

关于“京东做对了什么”的讨论已经有了很多,有必要候复盘一下,看看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2011年,盛极而衰的开始

2012年3月31日,苏宁电器(002024.SZ)发布了2011年报。没有人会想到,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最后的好日子”。

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拘,国美对苏宁的威肋基本解除。

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宁各项指标全面超越“友商”。2011年,苏宁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938.9亿和48.2亿,年末门店总数达到峰值——1684家(2009年为941家)。同期国美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98亿和18.4亿,门店总数1079家。

而那时的阿里、京东还没资格被苏宁视为“友商”。2011财年阿里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和16.1亿;当年自营收入占比99%的京东,营收看起来高些,2011财年达211亿,但却亏损了12.8亿。

对即将到来的电商大潮,苏宁丝毫没有掉以轻心:

早在1999年,苏宁就开始研究8848并承办“新浪电品商城”;

2005年,苏宁组建B2C总门店并上线“苏宁网上商城”;

2009年,苏宁提出“营销变革”、尝试“实体店与互联网业务共举的战略”并将叠代到第三期的网上商城更名为“苏宁易购”;

物流建设方面,2011年末已有8家物流基地投入运营,另有10家在建、24家完成签约;

2011年6月,苏宁发布“面向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打造“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11年末,苏宁账面资金达227.4亿并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55亿投入门店及物流建设。

2011年未,一切迹象都表明苏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料却是盛极而衰的开始。

2012年,作秀与试探

2012财年,苏宁营收同比增幅仅为4.76%,扣非净利润却大跌45.6%至25.15亿,2013年扣非净利润跌到3.07亿,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非净亏损均超过11亿。

苏宁再也不是“绩优股”了。

2012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额52.8亿。为完成全年200亿的销售目标,苏宁易购三管齐下:一是品类扩张,图书、百货、酒水、食品等等;二是垂直并购,最大的一桩是收购母婴电商“红孩子”;三是开放平台招商。

2012年8月,京东挑起价格战,刘强东宣称“未来三年大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苏宁的回应是“价格必然低于京东,价差双倍赔付”。

根据财报,2012年苏宁线上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2.6亿。

通过比较,2012年苏宁各主要品类的毛利润率与2011年差异非常小。

原来张近东、刘强东合演了一场戏,赚足了国人眼球,让“上网买电器”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只可惜,最终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京东一家。

毛利润率几乎没变,扣非净利润却下降45.6%,钱到哪儿去了?

通过比对,发现在营收增长不到5%的情况下,2012年“广告促销费用”增加近4亿、同比增幅32.6%;“租赁及仓储费”增加近9亿元,同比增长24.6%;“其它费用”增加5亿元,增幅36.3%;“人员费用”增加5.25亿,增幅14.6%。

虽然没有单独披露,带宽服务器、流量购买、线上广告、物流建设、研发投入等与电商业务相关的费用应当包含在上述四项费用当中。而在2012年,这四项费用合共增加了23.1亿元,刚好与扣非净利润下降数额相当。

未能开启“放量模式”

201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6月开始“线上线下融合”,开始“从两个公司变成一个公司”,真正是易筋洗髓、脱胎换骨。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2013年6月8日(抢在“618”之前),苏宁正式宣布“线上线下同价”。如果说一年前是在演戏,这次苏宁可是玩真的了。与2012年相比,2013年苏宁的主营业务毛利润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并逐年下滑。

2014年,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226亿,同比增幅仅为3.2%。同期,京东自营业务收入达1085亿,同比增幅62%。

2013年、2014年线上自营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仅为21%。

2015年开始,情况才出现转机,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先后越过400亿、600亿。2016财年,苏宁线上自营收入占比达到42.2%。

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线上购物习惯养成,而且苏宁在移动端取得突破。另一方面,与苏宁——阿里的深度结盟有关(注:2015年8月,阿里投资283亿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同时苏宁以140亿认购2780万阿里股票)。

2016年报称“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坚持自营全品类商品,2016年实现了商品、服务方面与苏宁易购的全面打通,销售增长较快,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张近东早就预见到零售的未来并开始电商实践。完胜国美之后,苏宁“兵强马壮”,张近东决心破釜沉舟带领苏宁“飞升”。

因缺乏电商基因,苏宁线上推广慢,流量获取成本高,付出巨额代价却没能按预期开启“放量模式”。直至2016年,在结盟阿里的背景下,线上营收占比终于突破40%。

相比之下,取“保守疗法”的国美,2016年营收767亿,其中线上自营收入107亿,占比14%。

2010年以来,苏宁营收从755亿增至1486亿,增幅96.8%,年均复合增长仅为11.9%。特别是苏宁、国美的当家品种——视听产品(彩电、影碟)完全停滞。

回过头来看,苏宁“抢了个跑”,否则其在电商领域的建树会与国美不相上下。总体来看,代价沉重的“抢跑”性价比是可以接受的。

再议“线上线下同价”

如门店保持高额利润,即便线上业务增速不甚理想,作为货真价实的“电商概念绩优股”,苏宁的市值不会逊于顺丰(3000亿左右)。

饱受争议的“线上线下同价”是造成苏宁业绩急剧下跌的根本原因。

当年苏宁心态是:买几块钱的菜都要讨价还价,老百姓买家电怎会多花几百块?线下如果比线上贵,早晚必死。

回过头来看,苏宁2013年推出“线上线下同价”有三点不妥。

一是时机偏早。

零售价随渠道、消费场景而异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天公地道,一款酒在的价格与超市相同才是咄咄怪事。

而且,网购家电从少数人的“探险”到获得广泛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至少也要三、五年。在此之前,叔叔阿姨们还是要看看、摸摸,向服务员提出一大堆问题,获得满意的答复后才放心掏钱。苏宁太急于跟京东PK,顺道将老对手国美一军。

二是线上拖累线下。

同款商品在不同商家、不同城市的标价不尽相同,甚至相同商家在相同城市不同商圈的门店标价也经常存在差异。

在线下货比三家,需要付出很大时间和精力。而在网上,消费者能够轻易发现价格差异。

本来苏宁可用“易购”这个品牌与京东PK,线下的生意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苏宁”与“易购”可以在后台协同,在前台则不必强调两者的关系。随着线上的壮大、线下的萎缩,再择机将两者融合。

尽管线上不可避免地被友商“逼平”,但这部分营收占比仅为20%,只要线下保持较丰厚的利润,苏宁可立于不败之地。

不幸的是, “线上线下同价”把京东的施压放大四倍加诸线下,使整个公司陷于连年亏损 (扣非)。

三是门店运营成本无人买单。

线上线下一同向友商看齐,不仅牺牲了毛利润率,线下门店的运营费用亦无人承担。

以2016年为例,租赁费用、人员薪酬、门店装修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水电能源费等费用合计达106亿。设其中60%花在线下门店、40%花在物流系统,则门店费用约为64亿元占846亿线下收入的7.5%。

不管规模多大,门店租赁、人工、水电、折旧等这些线上费用也得找人买单,否则无法避免亏损。

最大的变数:门店何处去?

门店是辛辛苦苦、一家一家开起来的,苏宁非常不舍得关掉。

截至2016年末,苏宁门店数已降到1510间,较2011年减少174间。即便门店销售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关店的力度也非常小。

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线上流量增长空间有限而且越来越贵,线下才是真正的流量宝库。门店的客流非常优质、转化率非常高……但保有1500+门店的苏宁,线下交易额却呈现疲态,2016年交易金额846亿,比2011年少20亿, 线下高质流量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即便线上业务(包括物流)做到京东水准,如果线下门店不能“物超所值”,苏宁的业绩也难有改观。

董事会高管大换血,阿里系两大将驰援,苏宁能否阻击京东?

财技超人张近东,暂时从债务泥潭中解脱了出来。

1月8日,苏宁易购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原涉及20亿元资金的债券购回方案最终确认成交约17.33亿元,该笔债券购回资金将于3日后到账。

此前,苏宁电器方面表示,公司已将“15苏宁01”债券到期应兑付的全部本息金额,足额划入专用账户。据透露,该债券规模为100亿元,当前余额90.6亿元。

然而,两笔债券的提前兑付,似乎并不能打消投资者们对苏宁系流动性压力的质疑。

从财务数据来看,苏宁易购的主营业务已连续六年多出现巨额亏损。以至于有业内人士调侃道,“近年来,苏宁财报数字好看时,外界就知道是又变卖资产了。”

另外,更为致命的是,苏宁易购的主阵地正逐渐被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蚕食。 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2019年,苏宁易购在B2C市场的份额为3.04%。而在五年前,该数据为3.1%。

面对危局,58岁的张近东再度披挂上阵,意欲扭转颓势。

据悉,张近东已推出了云网万店,并要求“未来十年,苏宁要转型升级为零售服务商”。

但目前,经过疫情的冲击,中国零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赛道中已强敌林立,微盟、有赞,甚至阿里、腾讯、华为等 科技 巨头均占有一席之地。

身处竞争如此激烈的商业丛林,“老将”张近东与“少将”张康阳还能否在稳住苏宁零售基本盘的前提下,重新杀出一条血路?

千亿债务重压

“3.98%的股权,看起来并不多,苏宁和阿里又早有合作渊源。张近东卖公司谈不上,但是不是缺钱就不好说了。”在接受《北京商报》访时,一位零售行业分析师表示。

去年12月10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变更信息显示,张近东、张康阳与南京润贤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已将苏宁控股集团全部股权质押给了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

据公开资料,苏宁控股集团持有上市公司苏宁易购3.98%的股权,是其第四大股东。

此外,张近东还已将6.5万股苏宁置业集团股权出质,质权人同样为淘宝。

消息犹如一颗炸雷,在资本市场掀起轩然大波,掌舵者张近东与苏宁系公司迅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网上流传已久的苏宁系千亿债务危机也开始浮出水面。

懂财帝查阅苏宁易购三季报发现,截至2020年9月末,苏宁易购合并口径负债总计已达1361.4亿元。

其中,有息债务规模逾700亿元,包括短期借款280.亿元、应付票据24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6.16亿元,长期借款62.48亿元、应付债券79.95亿元,绝大多数为短债。

继续深挖,股权质押风波期间,苏宁易购为提振市场信心,发布了总额为30亿元的债券回购。但根据最新数据,完成第二次债券回购后,苏宁易购2021年内需要偿还的债券余额仍高达40.54亿元。

据此计算,苏宁易购短期(一年内)需要偿还的总债务规模至少为:280. 46.16 40.54=367.67亿元。

而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苏宁易购账面流动资金仅为308.37亿元。 这意味着,若要全部清空债务,张近东还缺少59.3亿元。

另外,同时期,苏宁易购流动资产仅为1072.48亿元,同样低于1099.67亿元的流动负债规模。

将视角回归张近东庞大的商业版图。实际上,从资产负债角度来看,苏宁电器才是苏宁系真正的核心平台。

其2020年中报显示, 截至6月末,苏宁电器总负债规模已达到3002.8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3.81%。 但苏宁电器的净资产仅为1065.53亿元,其中受限资产就高达811.02亿元。

毫无疑问,苏宁系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与低迷的股价如同一块巨石,已长期压在投资者们的心中。

因此,对于他们而言,突如其来的股权质押消息,加上此前紧张的信用债市场,直接成为了引爆内心焦虑的导火索。

消极情绪传导至二级市场,此后数日,苏宁易购股价不断下滑,最低跌至7.33元/股,这是近六年新低。同时,其债券的价格也持续下挫。

中盛证券在一份研报中甚至给出苏宁易购Level 3中性风险等级,并表示受市场交易条件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价格波动比低风险的股票更剧烈。

截至1月22日A股收盘,苏宁易购股价仍在低位徘徊,为7.34元,总市值为683.4亿元。

资本与财技

关联交易、闪转腾挪,出售优质资产......当魔幻的财技难以持续,裸泳者终会现形。

“如果我做,可能会犯错,可能会倒下。但如果我不做,肯定倒得更快。”

7年前,嗅到互联网变革气息的张近东在内部会议上拍板,将苏宁电器改名为苏宁云商,希望借此打出一条包揽线上线下以及零售服务的云商之路。

当时的张近东或许怎么也没想到,他坚守的新零售转型战略,并没能把苏宁易购塑造成现金牛公司。

正相反,7年间,苏宁易购已在巨额亏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季报显示,2020年7至9月,苏宁易购实现营收624.38亿元,同比下滑4.58%,但扣非净利润(单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只看经营利润的高低)却亏损2.63亿元。

这意味着,苏宁易购的主营业务已连续六年多未能实现盈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苏宁易购财报中归属净利润(该指标反映在企业合并净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所有的那部分净利润)均为正值。

懂财帝曾在《坠落:苏宁易购财技魔术下的百亿盈利》一文中谈到,这一正一负的背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张近东与苏宁系大手笔的资本运作。

2014至2019年间,苏宁易购通过向关联方出售自有门店、苏宁小店等子公司,并清仓阿里股票,来实现扭亏为盈。

2020年前三季度,虽然苏宁易购并未再次出售旗下资产。但从合并的财务报表上看, 1至9月,苏宁易购营业利润共亏损1802.4万元,而归属净利润却为5.47亿元。

据此来看,苏宁易购几乎是依靠投资收益、补贴等营业之外的利润,才撑起了财报上的盈利。

然而,一边经历着主营零售业务的持续亏损,另一边,张近东却大方地为好兄弟投资。

说起这个,时间还要回溯到3年前。彼时,张近东与许家印在酒席上喝了“交杯酒”后,感情迅速升温。

张老板开心地说,“我和家印心有灵犀、一拍即合,共同决定要推动苏宁和恒大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携手布局智慧零售时代下的场景消费。”

事实证明,张老板确实是个实在人。不久之后,中国恒大就发公告称,苏宁电器全资子公司南京润恒将向恒大地产战略投资200亿元。

如今,尽管恒大地产与深深房重组失败,但苏宁也并未要回这200亿现金。而是继续为许家印站台,将钱转换成了股份。

除此之外,在零售赛道,张近东还不断“剁手”,通过收购外部资产来强化苏宁易购零售巨头的形象。

其2019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以现金对价收购的形式,购买了Kakogawa、万达百货、苏宁智能终端、家乐福中国、6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天天快递物流多城分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

张近东的踌躇

张近东:“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时任苏宁董秘任峻:“我们自己。”

张近东: “从具体的情况来看,苏宁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是互联网。”

2009年初,正和国美打得不可开交的张近东遭遇到另一位“东哥”刘强东的强劲挑战。

价格战很快爆发,双方你来我往,消费者也在两家平台之间频繁穿梭。最终,直到发改委介入才偃旗息鼓。

而此时,张近东却惊奇的发觉,苏宁易购已被互联网电商巨头远远甩在身后。数据显示,2012年底,京东销售额已从210亿暴涨至600亿元。而同期,苏宁易购的销售额仅从56.6亿增长至152亿元。

张近东决定“all in”零售转型,他在内部表示,苏宁未来要成为中国的“沃尔玛+亚马逊”。

但此后数年,不论是将上市主体改名为“苏宁云商”还是“苏宁易购”,亦或是横向拓展SKU品类,进军百货日用品领域,甚至是推出具备“新零售”概念的苏宁小店,都让外界与投资者们有些摸不着头脑。

毕竟在财务数据上,苏宁的零售主业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甚至在B2C市场的份额也呈现下降趋势。

但张近东认为零售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因此,去年7月他宣布,在下一个十年,苏宁将由零售商升级为零售服务商,即做“云网万店”,把云技术和平台开放给合作伙伴。

公开资料显示,云网万店的法人代表仍是张近东。该公司在仅成立19天时就完成了60亿元的A轮融资,估值达到250亿元,预计未来将在科创板上市。

这也意味着,下一个十年,苏宁的To C与To B业务将齐头并进。

但财报显示,2020年1至9月,苏宁旗下3C家居生活专业店关闭了241家,家乐福超市关闭了11家,红孩子母婴专业店关闭了38家,苏宁易购直营店关闭了674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苏宁易购零售云加盟店却新开了2432家店。

对此,财报解释,这是为了推进面向不同市场级别的店面策略,优化门店结构。

张近东在接受媒体访时说更为直接, “必须要学会做减法,只要不在零售赛道、脱离商品和用户,都要大胆调整,该砍的砍,该转的转。”

然而,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已战斗了三十年的苏宁最终能否找回最原始的初心?苏宁系能否脱离现有的债务与盈利困局?......

所有的疑惑,或许还有待时间与市场的检验。

苏宁把全部股权质押给阿里巴巴,苏宁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怎么看?

热点公司 正如研客君半个月前预测的那样,苏宁创始人张近东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尽管提名苏宁“太子”张康阳为董事,但苏宁易购掌门人不会再姓张,而将由阿里巴巴委派的代表来执掌苏宁易购。

张近东时代结束,董事会 三足鼎立

7月29日晚间,苏宁易购(002024)发布一系列公告,主要是董事会重组,以及管理团队改组。

首先是选举4名新董事。股东大会选举黄明端为非独立董事,选举冼汉迪为非独立董事、选举曹群为非独立董事、选举张康阳为非独立董事。

其中,黄明端是由阿里巴巴方提名;冼汉迪、曹群为新投资方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提名,张康阳是由张近东提名。张近东在上一次董事会上也当选为名誉董事长。

而股权结构上,阿里巴巴持股19.99%,张近东持股17.62%,新新零售基金(一期和二期)持股22.55%,三大股东合计持股60.16%。例外,张近东实际控制的苏宁控股集团持股2.73%,因此张近东最终持股为20.35%。

由于董事选举是普通议案,且是累计票制,结果黄明端得票率为103.84%,其他三名董事冼汉迪、曹群、张康阳得票率分别为98.12%,98.17%、98.07%。

如此,阿里巴巴、新新零售基金、张近东各有两名董事代表,共计6人,加上3名独立董事,组成9人董事会,没有任何一方在董事会中占据多数,因此苏宁易购从张近东是实际控制人,变成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局面。

阿里系加强话语权

阿里巴巴原来就有两名股东代表,董事人数没变,但黄明端出任董事长,这是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毕竟阿里巴巴作为苏宁易购战略投资方,2016年入股,一股没有卖,诚意满满。

除了董事会大换血外,苏宁易购高管团队也进行重要调整。任峻担任总裁,公司零售业务线总裁侯恩龙不再履行总裁职责。任峻也是现任董事,在张近东辞任董事长后,代理了大约半个月时间的董事长。

孟祥胜因工作安排,申请辞去公司高级副总裁职务,同时不再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职务。董事徐宏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董事职务,同时辞去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股东淘宝(中国)提名刘鹏为非独立董事候选人,替代徐宏。

出生于16年的刘鹏,经历非常有意思。他于2012-2013年在麦德龙旗下万得城中国,任分管购的副总裁,于2013-2015年在好孩子中国商贸集团任副总裁,于2015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团,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在更早些时候,他曾于1998-2007年期间在海尔任职高管,于2007-2011年期间在苏宁电器分管手机、白电、黑电和重点客户部。也就是说,刘鹏是原老苏宁人,对苏宁知己知彼。

更不要忘记黄明端的来头。黄明端曾任大润发流通总经理,2011年4月28日至2018年1月30日期间担任高鑫零售董事,2019年5月17日至2021年5月10日期间担任高鑫零售首席执行官,2020年10月17日至今获委任为高鑫零售董事会,以及高鑫零售非执行董事。阿里巴巴集团是高鑫零售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在七成以上。

老将黄明端出生于1955年,是零售业江湖的老将;刘鹏熟悉苏宁的运作体系和打法。阿里巴巴不仅派来董事长,而且提名一个老苏宁人为董事候选人。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对苏宁易购不再像以前那样“放羊”,未来“黄明端+刘鹏”二人组,将对苏宁易购进行更大的改造。

新苏宁难阻击新京东

新董事会和新团队成立,也发布了宣言。新掌门人黄明端表示,苏宁易购已经构筑起国内最完整的线上线下零售服务体系,下一步发展将明确三大战略路径——做好零售服务商、做强供应链和做优经营质量。

在聚焦零售的战略前提下,苏宁易购新总裁任峻表示,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进一步夯实和凸显三大核心力,供应链、物流服务和场景体验;二是重新构建零售服务商的组织、技术、运营,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和合作伙伴。

上述提法并无太大新意。研客以为,新苏宁有阿里巴巴出钱出人,鼎立支持,也难以撼动京东。

阿里巴巴和腾讯为布局新零售疯狂买买买,苏宁易购一直和京东是老对手,阿里巴巴更是视京东为“眼中钉”,也是腾讯最强的对手。自然而然苏宁就和阿里巴巴走在一起。2016年,阿里巴巴以283亿元战略投资苏宁易购,获得大约20%股权。

腾讯则加大对京东的投资,持股权上升。京东还和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走在一起,合并1号店,接受沃尔玛战略投资。最终,京东+腾讯+沃尔玛,对决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两大派系还有其他布局。

五年过后,苏宁易购与京东差距越来越大。

首先从收入端看,2015年度京东总收入为1813亿元,苏宁易购1355亿元,大约相当于京东75%。2020年,京东总收入7458亿元,苏宁易购总收入2523亿元,大约是京东1/3。换言之,苏宁易购5年时间收入增长86%;京东则211%。

而从市值对比看,2015底京东市值442亿美元,苏宁易购市值折合美元大约152亿,京东市值不到苏宁易购3倍。

截至7月29日收市,苏宁易购在收获一个涨停情况下,市值540亿元人民币(83亿美元),五年半多时间还缩水45%。京东在美股开市前市值大约1096亿美元,增长148%,大约是13个苏宁易购市值。

京东还陆续孵化了京东物流、京东 健康 ,以及分拆达达集团上市,一个大京东商业帝国已然形成。但苏宁电器,后续更名为苏宁云商,以及现在大换血后的新苏宁易购,难以对战新京东。

苏宁也造车了?

题主已经在问题描述里把此次苏宁股权质押做了简介,我直接给出一些要点供大家参考。

1.苏宁老大叫做张近东、他的儿子叫做张康阳,他们俩人有很多公司,苏宁控股集团只是众多公司之一。苏宁控股集团的股东一共有三方,除了张近东父子外,还有一家叫做南京润贤企业管理中心的有限合伙企业。其实这家企业的股东就俩人,分别是张近东父子。也就是说,苏宁控股集团实际上就俩股东,张近东持股59%,他的儿子张康阳持股41%。根据信息显示,苏宁控股集团的股份确实全部被质押给了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软件有限公司。

2.前面说了,张近东可不是只持有一家公司。他直接投资的公司就达到了7家,如苏宁电器集团、苏宁易购、苏宁置业、苏宁地产等,而他间接投资的公司就更加多了。在张近东的持股公司中,最有名也最有实力的自然是A股上市公司苏宁易购了。苏宁易购注册资本超过90亿元,现在的市值在800亿元左右。而张近东直接及间接持有苏宁易购33.3%的股份。

3.苏宁易购的众多股东中有一方就是此次被全额质押股票的苏宁控股集团,持有3.98%的股份。对于整个苏宁易购而言,3.98%的股份并不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一般持股5%以上才会被认为是大股东。很显然,对于苏宁易购来说,苏宁控股集团甚至连大股东的名号都排不上。

4.再来讲讲股权质押。股权质押不是股权转移,苏宁控股集团股权的所有人依然是张近东和张康阳。这次的本质其实是张近东缺钱了,于是向淘宝软件借钱,但借钱得找个东西抵押这样借款人才会放心。于是,张近东就将苏宁控股集团的股票作为了抵押品。由于股权在法律上没有抵押的讲法,所以换个叫法,叫做股权质押。当然,如果张近东借的钱到期后不还或者还不出来,那淘宝可以起诉,请求法院执行质押的股权。

5.质押的目的自然是借钱,说明苏宁在资金链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结合近期频频传出的各类企业债到期违约的信息,苏宁这次借钱的目的大概率是为了归还即将到期的一些债券本息。这说明了苏宁还是有诚信的,不像某些企业债券到期后来了一句还不出,你来告我让我破产吧。

6.据说这次质押股份后从淘宝那里筹集到了10亿元资金。刚刚说了,苏宁控股持有苏宁易购3.98%的股份,这部分股份的市值为32亿元左右。此外,苏宁控股集团还拥有另外17家企业的股权,这些股权虽然没有苏宁易购的那么值钱,但也有一定的价值。这样来看,苏宁控股的100%股权至少也值个35亿元以上。只借了10亿元,不到股权价值的三分之一。这就好比大家买了一个300万元的房子,向银行了不到100万元。这个质押借款比例并不算高。

7.苏宁质押借钱说明了即使再大的企业也可能遭遇资金流的问题。国家高层在2015年就提出了要去杠杆,目的就是要求企业降低债权融资额、把财务杠杆降下来、让财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从这点来说,高层对于一些问题的把握拥有超前意识,只是部分企业没有认真纳、有些独断专行了。

苏宁把全部股权质押给阿里巴巴旗下公司,出质股权数额10亿元人民币,正常情况下质押股权也只是一部分,而这一次苏宁却把全部股权质押出去了,不得不让人深思,前不久网上曝光苏宁资金短缺问题,但是被苏宁方面否定了。

质押的目的是获得资金,而获得资金的目的要么是投资,要么是公司自身资金流出现情况,从而不得不质押股权换钱,但是苏宁又不是一个小公司,是世界500强级别的大公司,去年营收高达六千多亿,现在为了10亿就把公司全部股权抵押出去,里面的水实在是太深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苏宁想加入到阿里系,依靠阿里系线上平台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现在我国电商是三足鼎立状态,京京东,拼多多和阿里是最强。

苏宁属于传统零售模式,苏宁在以前可是一流的企业,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苏宁电商化发展不顺利,逐渐掉出第一梯队。

零售市场经历了早期传统零售的红利,曾经国美和苏宁都曾经凭借线下传统零售获得很大市场份额,并且成为传统零售巨头之一。

现在线下店租昂贵,线下零售已经没有任何优势,线上购物给别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价格便宜的物品,民众都喜欢在网上进行购物,传统零售1.0走向互联网电商零售2.0,苏宁被电商巨头竞争碾压,虽然每年营收达到6000多亿,但是利润很薄,自己生存都是问题,没有多余资本去争夺市场,

苏宁没有跟上电商发展红利,虽然后期进行多元化布局和弥补线上电商业务的不足,但依然无法与巨头竞争,苏宁从传统线下零售转向线上电商失败,现在只能靠存量零售市场和多元化业务维持存在感。

阿里的轻资产电商,京东的重资产电商物流,拼多多的社交电商三足鼎立,京东和拼多多背后是腾讯,腾讯可以给京东和拼多多提供流量和资金,苏宁什么优势都没有,苏宁和阿里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靠烧钱和价格战已经无法占领市场份额,更何况现在苏宁也没有太多资金,苏宁把股权质押给阿里巴巴是顺势而为,加入阿里系可以弥补自己电商和新零售领域的不足,跟着阿里电商还能有成长空间,活下去最重要。

电商巨头开始布局线下市场,从新零售到社区团购等,京东和苏宁十几年前就已经在销售电器领域开战,虽然这些年它们没有太明显的互怼行为,但是苏宁与京东的较劲从未停止,苏宁面临传统电商与互联网电商平台整合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苏宁依托阿里电商,或许还能与京东系电商展开新的竞争,也能在零售市场发挥更大的市场价值。

问题都是错的,苏宁哪里把全部股权质押给阿里巴巴了,只有上市公司百分之几的股权而已,什么都不懂乱写标题博眼球,无知。

北京车展已结束,与往常一样,不少传统车企选择利用这个机会介绍新的车型,如哈弗大狗,福特Mach-E等。大家或许习会惯性的将目光锁定在这些传统车企身上,但一家非车企的新车首映仪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苏宁推出了苏宁Biu智慧 汽车 。做电器零售的苏宁开始涉足 汽车 制造业了吗?其欲意如何?产品定位又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苏宁最初是一家专营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的零售连锁品牌。于深圳证券上市,市值835亿元人民币。苏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O2O(线上到线下)生态系统,拥有电子商务、大型零售店、小型便利店等多种B2C业务。销售家电、日用品、书籍等系列商品。截至2019年,苏宁拥有超过13000家实体店,实现收入2692亿元人民币。事实上,苏宁目前是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苏宁的商业模式正是阿里巴巴希望打造的“新零售”目标。2015年,阿里注资苏宁283亿元人民币,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苏宁小Biu是其生态系统的最新成员,配套于一系列智能家电和通用电子产品。苏宁小Biu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物联网生态系统(称为“Biu+”),涉及各家居生活出行等各个方面。因此, 汽车 作为出行工具出现在生态系统中毫不意外。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款车并不是苏宁制造的,上汽通用五菱宝骏是其制造方。苏宁Biu智慧 汽车 的基础是新宝骏e300,一款3座/4座的设置的微型电动车,电动续航里程为305公里,零售价格区间在6.48万-7.48万元人民币之间。

就外貌来看,二者差别甚微。那么,苏宁小Biu智慧 汽车 与新宝骏e300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据苏宁介绍,这款车不仅仅是一款电动车,它的概念是“人车家?生活”,这意味着 汽车 应该为一个人的生活做出贡献,而不仅仅只扮演一个交通工具的角色。

因此,苏宁在标准e300车型上装载了许多智能应用如:语音助手、车载冰箱、车内空气净化器、基于应用程序的遥控和无线充电等。此外,Biu还具有供物联网功能,例如遥控吸尘器和其他家用电器,还在苏宁网站实现 汽车 购物,购物到车等应用场景,与苏宁的生态系统完整相连。

在目前的 汽车 领域,智能网联功能是 汽车 产业链发展的新机遇,许多车企早已涉猎此领域。如阿里巴巴提供的天猫精灵语音助理系统,通过其斑马OS平台与上汽荣威合作,小鹏P7使用支付宝生态系统;小米为一汽奔腾和威马 汽车 提供智能家居物联网应用。

但是,苏宁小Biu智慧 汽车 的模式与以上的例子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上诉品牌的合作更多是停留在产品层面,而此次苏宁小Biu与宝骏的合作则实现了品牌层面的联合。也就是说,其他品牌的车子本身还是完全属于车企所有,互联网企业只扮演一个软件供应商的角色,其车型的命名不受互联网企业影响。但苏宁与宝骏用的是品牌合作的模式,苏宁也享有新车型的命名权。所以,在此款车上可以同时看到“新宝骏”以及“Biu”两个logo。

那么,苏宁与宝骏为什么要用这种合作方案?

宝骏品牌长期以来走的是经济型路线,2019年经历了一次品牌重塑,推出了新的logo和新的车型。品牌定位也随之改变,追求高档和年轻化。因此与苏宁品牌层面的合作可算作是其品牌转型的其中一步。而对于苏宁来说,原因更直接, 汽车 本是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利用与成熟造车企业的合作可以即省时又省力的推广Biu+系统,并完成相应的销量转化,也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Lois 认为: